TED演讲:忠言不逆耳的说话之道
忠言也未必逆耳
俗话说:“良药苦口利于病,忠言逆耳利于行。”这句话并非没有道理,但对待同一件事所采取的方式不同,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。在苦药里加些糖粉,药不就甜了吗?一个人劝导别人时语气委婉些,不也是药里添糖吗?
春秋时,齐景公喜好捕鸟。烛邹丢失了景公最喜爱的一只鸟,这一下,景公发了怒,下令杀死烛邹。晏子同意了,于是把烛邹唤过来,在景公的面前指责他:“烛邹!你丢失了国君的鸟,这是罪证之一;你使国君为鸟而杀人,这是罪证之二;诸侯们知晓此事,必定认为国君重视鸟而轻视人才,这是罪证之三。”之后,晏子在请求杀掉烛邹,景公说:“不必杀了,我接受教育了。”
晏子的这番话,表层是说烛邹有罪,其实是在劝导齐景公,杀掉烛邹是错误的。晏子作为灵公、庄公和景公的三朝重臣,指出景公的错误也未尝不可,但效果难以预料。何况景公当时怒火冲天,直说无非是火上浇油。但是晏子的这番话压下了景公的怒气,使其悟出了其中的道理,又给了景公下台的机会。晏子的口才惊人。
在马来西亚的柔佛市,有这样的警示牌:“阁下驾驶汽车,时速不超过30公里,可饱览本市的美丽景色;超过60公里,请到法院做客;超过80公里,欢迎光临设备最新的急救医院;上了100公里,请君安息吧!”
这样的警示牌读后让人倍感亲切,既使人们提高警惕,又富有人情味。这样的“警告”,没人会厌倦,反而能使你提起精神,又心悦诚服地接受这些忠言,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。
正确的方法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,使人感到“甘甜苦口利于病,顺耳忠言也利行”。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k0182vzjabr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有这样一个故事。
一次下朝,唐太宗回到后宫怒气冲冲地说:“我一定要杀了那个乡巴佬!”皇后忙问那个乡巴佬是谁。皇帝说:“除了魏征,还能有谁?他经常在朝廷之上羞辱我,使我难堪。”皇后悄然离开,片刻之后,她穿着正式的朝服拜见唐太宗。太宗问皇后为何穿成这样。皇后说:“只有君主圣明,臣子才敢进谏。魏征的直言体现了您的圣明啊。臣妾在此恭贺陛下。”唐太宗听得美滋滋的,怒气烟消云散。
同样是忠言,魏征因逆耳令皇帝勃然大怒,而长孙皇后却用委婉的方式劝说,使皇帝欣然接受。
由此可见,忠言未必逆耳。朝廷之上如此,生活之中亦然。
乐羊子妻大家一定都不陌生,关于她的断织劝学和路不拾遗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,但相比之下,我更喜欢另一个故事。
乐羊子常年在外求学,7年未归。家中只剩下妻子和年迈的婆婆一起度日,生活艰难。一次,婆婆把邻居家的鸡偷偷捉来杀了。饭菜做好之后,乐羊子妻低头哭泣,始终不动筷子。婆婆忙问原因,乐羊子妻回答:“都是儿媳不好,没有能力,不能让您吃上自家的鸡。”婆婆羞愧极了,承认自己错了。
面对婆婆的过错,乐羊子妻没有当面指责,而是晓之以理,动之以情,让婆婆自己意识到错误。乐羊子妻是一个多么聪敏的女性啊!
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。当我们发现他人身上的错误时,请多说一些顺耳的忠言。“良言一句三冬暖,恶语伤人六月寒”,让我们的语言都像春风细雨般润物无声,千万别像让人恐惧的电闪雷鸣啊!